查看原文
其他

家在太原 | 程家村,矿机宿舍区的前生今世

太原道 2020-02-09

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解放北路75号 Author 关时汉

(一)“民国兵工园区”


在胜利街与大同路交叉口东北角,原来有一个太原历史上早已消失的“老”城中村——程家村。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,当时太原市行政区划分内八区(城区)外八区(郊区),程家村属外六区。外六区辖上北关、沙河堡、阁外街、兵工路、小北关、永兴堡、程家村7条主街,15条自然街。辛亥革命之后,阎锡山创建自已的兵工产业,在外六区一带兴建“兵工工业园区”,并将园区主街命名为兵工路,1924年扩建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(矿机的前身)时,阎督军亲自指示:“设计仿汉阳,选址靠兵工”,这兵工指的就是兵工路,即现在的解放北路。



由兵工园区引领,太原城的北门外成为太原近代工业的基地。周围一带,不断有工厂创建,工人的家眷也陆续迁来,在此建房谋生,与大北门外的城关住户街连成街,与附近的永兴堡村、沙河北村、安家寨村、大北关村、土门街村杂居。沧海桑田,从民国末年一直到到20世纪80年代,因城市建设、工厂兴建,这一块不断撤村改居,这些“城中村”也先后消失。程家村也于1980年撤村改居,划归城区。



解放北路75号是矿机厂的大门,坐西朝东,厂区占地约八百亩。主要的生产车间都建在靠东解放路一线,相当于“东南沿海地区”,而靠西面则为“大西北”类似新疆、西藏,有待开垦开发。厂区西面一片荒地,就属原程家村。随着工业化建设和工厂规模扩大,这片地被征用划拨给太矿与太钢。那时,矿机厂可能出于消防安全的考虑,在西北角,空旷的地方建了木工车间,在正西面边远地段先是圈了一大块地作为焦炭储存场,再往西则划了一片沼泽地建了技工学校,不仅配置了较大的操场、还设计了一个荷花池塘,并环湖建了教育大礼堂。在西南角则依次建起了大型运输公司车库、油库、车场,动能车间配套使用的制氧车间包括氧气站、消防队及训练场等单位。在涧河边上盖了几间平房围成花窑,象孤零零地矗立着的边疆哨所。

北面围墙外与太钢隔涧河相望。太钢在涧河北靠西位置朝南(方位靠太钢渣场的南渣线附近)开了一个南门,由北向南设计运输线。为运输方便,在涧河上架了桥。运输线过桥就经过程家村这片荒地,天长日久不断整修,形成了一条路,俗称南渣线(程家村东巷)。据说,当时大体上以南渣线为界,路西太钢占用,建设了职工宿舍,路东理论上归矿机。但当时,工厂占地规模已足够大,所以边界意识不强,未及时划定西部边界,也未盖个围墙宣布主权。后来,随着经济的发展,顺着南渣线沿线这片地被各个单位、商铺及个人实际占用。有政府部门占用建本单位宿舍的,有原村民自建占有的,也有靠在南渣线经营的小型企业占用的。等清醒过来,矿机在此地开始建设程家村职工宿舍1----8栋,并修建小学校占地一块,并在靠西最大外围处加盖了一排小平房,以作为实际控制边界时,西围墙已成为一条犬牙交错的不规则控制线。在控制线中段留了一个西门,西门直通向南渣线(程家村东巷)。


随着南渣线两边太钢职工宿舍及矿机职工宿舍建设规模越来越大,落户的居民人数逐渐多了起来,昔日荒芜的程家村物流、人流热闹起来。南渣线马路市场,一个新兴的市场悄然兴起,沿线路两边商贩几经聚集、整顿,又聚集再整顿,建起了固定的摊位,程家村以南渣线为中心,已成为一片北城地区小有规模、集中繁华、兴旺发达的居民社区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 (二) 兴建程家村宿舍

 

改革开放之前,矿机职工宿舍一直实行“统一管理,统一分配”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,职工的住房主要由单位解决。厂里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,住房建好后,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,住房成为一种福利。应该说,50---60年代,集中建设了享堂职工宿舍,正确地处理了生产与生活的矛盾,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。但是,之后,相当一段时间里,企业坚持了“先生产、后生活”的方针,以发展生产为先,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,因此,矿机几代职工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问题。有的大龄适婚职工无房结婚,占据了集体宿舍,有的在厂区找个角落或搭建工棚栖居,落实政策回厂后的职工家属无处安身,不得已住到了单位办公室。


八十年代末,享堂职工宿舍区已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增加的住房需求,国家住房制度改革,掀起改革福利分房制度热潮,以出售公房为重点,售、租、建并举,提出新房新制度、集资合作建房、出售公房等房改思路,激发了矿机几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。在太原市住房制度改革东风指引下,厂里决策开始在程家村兴建职工宿舍,进入“西北大开发”时期。首先在西门外北侧空地采取职工集资建房方式盖了9—17栋房改房。其中,包括有锻压车间与装岩机车间自建的几栋楼。1992年,工厂开启著名的“九二住宅”会战,大兴土木,同时在享堂与程家村开建共36000平方米职工住宅。但这时,程家村已无空地,便割出了技工学校的操场、池塘与礼堂,作为建设用地(只给技校留下二层楼的小院),建设18——22住宅楼。至此,3年累计建7.5万平米,职工住房面积有了较大提高,人均从4.5平方米提高 到 8.7 平方米。



职工住宅按照房改政策,新建的住房及老职工退下来的宿舍是要按打分排队分配的,但实际上“分房”已经是“卖房”,只是价格按太原市房改房规定,按标准价或成本价“分配”给职工,按不同时期标准价一路高攀,每平米价格,从180到230、450、800、1200、1700、3400......。但因为免除了有关税费,实实在在地惠及了职工。


1994年起,厂里继续加快开发建设职工宿舍,弥补历史欠账,改善职工生活。同时,以实现住房商品化、社会化为目标,深化住房制度改革。2000年左右,新建职工住宅已完全商品化,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从政策上退出历史舞台。及至2003年,住房全面市场化,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大背景下,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方向,在厂区周边兴建职工宿舍如燎原之势,并成片按小区设计开发,形成了几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小区。先是把东面解放北路沿线临街围墙推开建成了带有底商的1、2、3号住宅楼,在南面把胜利街75间平房改造后建成2栋楼,之后,又于2001—2002年左右,利用铸钢车间与华联超市间一块地(包括原生产处办公室、动力处库房等),建设了佳园小区 ,在靠北的位置也开发了华苑小区。



由于一批又一批职工住宅交付使用,厂区里临时工棚里住的年轻人、在厂单身宿舍挤着结婚的双职工也欢天喜地分(买)到了自已住房,老一辈们眼看子女结婚分立,也分(买)到新房,一家二代、三代同堂的情况也越来越少,伙厨房的困难也大部解决,厂里80%的职工都住到了职工宿舍里。大家都想着能改善较大面积,较好条件的新住房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(三)小巷的风景

 

我在程家村宿舍住了二十多年,那时,程家村矿机宿舍,是一个封闭、隔绝的小区。 说封闭不是指管理,而是说它处的地理位置,背靠厂区,南北均无通道,与外面城区主路隔绝,只有一条向西的小胡同能通到南渣线,才能绕到胜利街“进厂”或“进城”。为照顾职工上下班方便,厂里开了个小西门,只在上下班时间短暂持证开放通行。


从矿机程家村宿舍通往程家村东巷的这条宽约6米、长约150米的小胡同,是矿机程家村宿舍去南渣线市场的必经之道,虽然憋仄,但车来人往,还看得见平房项上飘起的炊烟,充满了人情味。早些年时,小胡同两旁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生意铺子,有卖面皮的、麻辣烫的、烧烤等小吃,也有百货日杂等等生活服务的小铺子。记得有一个卖串串的小店,摊子总摆到街上,特别引人注目。每路过此处,吸引我的不是出得庭堂、下得厨房的那女主人,而是一位看上去很任性、很洒脱的大男孩——它的男主人,送串串,收桌子,常在拥挤的人群车流中跑来跳去,一边玩一边招呼顾客,一颦一笑 、一举一动很夸张,可爱又顽皮。我很羡慕他能在干活中找乐子,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在做生意。边吃着边看他干活,无形中也会被他的快乐感染。多年过去了,偶尔路过,小俩口已成老俩口,生意依然还是很火。



胡同出来右转是一家叫瑞丰豆业的豆制品店,店门面很小,招牌并不比旁边虎子肉店、重庆鲜面醒目,但货摊上经常出现一位“豆腐西施” ,她一闪现摊子就亮了。下班后去的晚了豆制品就卖完收摊了。姑娘不仅人漂亮,而且身手不凡,一手漂亮的活出类拨翠,你只往那里一站,就不能不买她的东西。她直接问你各样东西要多少,豆腐、豆皮、豆芽、豆腐干,一样一样问,一样一样称重,一气呵成。妙的是,还不等话音落下,她已经将东西分类整齐打包好递了过来,活脱脱一个街头艺术表演。买菜的过程,不能不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。


往市场里略走几步,路西有一河南菜贩,小本生意做的风生水起。不论风吹雨淋,拖儿带家,长年累月,起早贪黑,经营着他的小菜摊子。买他的菜临走,他总会抓一小把给你添上让你高高兴兴回家。夫妻俩只要一看有顾客,一定笑脸相迎,绿肥红瘦的地摊旁一条破棉被上,是嗷嗷待哺的孩子,在哭叫声声,她只多看了一眼,又马上来招呼生意。二十多年过去了,菜贩还在原地,不同的是,菜贩已有了自已的门面,小摊也已由一个变二个,耳濡目染,“小河南”已另立门户,结婚生子,生意做的比他父亲还溜。老俩口与小俩口都在紧张地忙碌着,一样热情爽朗的声音,一样娴熟麻利的动作,一样精确快捷的计算,看得出样样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

黎明,从程家村早出的人们,一出胡同左转,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晋南扯面,外加一个香醇可口的夹肉饼,心满意足,相信住在这里的人没有没吃过它的。中午,路东一家老店“古槐大碗面”,人头攒动,一碗刀削面,经济实惠,是工人最理想的工间餐。里面常有穿太钢、矿机工作衣的工人出没,院里槐树下,三五成群围坐一起,膛胸露怀,哥们弟兄即兴自在聊到饱。夜幕降临,南渣线灯火辉煌,灯红酒绿,熙来攘往,毫不比台湾夜市逊色。南出口靠西“辣妹子火锅”,也不知火了多少年了,这家火锅那时锅底不收费,物美价廉著称,三口人,三十块钱,就能享受正宗的川味,里面正宗的川娃子小伙计,看着就喜人,至今仍然门庭若市。长治理发店几经变幻,改名叫长治发艺,大师傅还在。最为称奇的是,东巷直对小胡同的那家店铺,由超市变饭店、变药店、变银行,再变为药房,经营项目换了无数,始终是不温不火。

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四)母厂的搬迁


    这个时期,矿机厂因为走专业化协作化道路、分离办社会职能,眼看着一个“全能厂”在萎缩:铸铁、铸钢生产下马了,锻压关停了,工具、机修改行了,精铸等辅业单位改制后也退出了,运输公司倒闭、消防大队解散。它们退出后的土地用来开发了住宅,原属工业用地属性已悄然发生变化,生产区被生活区割据包围,造成企业原有发展规划与产业升级的不协调,加剧了生产与生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;另一方面,因为过度的住房开发建设,原来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的格局被打破,不仅是生活区占用了生产区面积,而且生活区与生产区的混杂,给工厂管理带来新的难题:程家村宿舍职工增多,人们不愿再绕一大圈上班,有的人翻围栏进厂,有的要求门卫开放西门。而为方便职工的定时开放,自然演变成了程家村地区所有居民穿越厂区的通道,带来一系列综合问题,生态、环境、管理。厂区住人、开饭店、开托儿所、幼儿园,极大地增加了工厂管理的难度。加之,其它因素,多年后,工厂被迫整体搬迁。由此引发了北城一带工厂搬迁潮,矿机厂、山机厂、工具厂、化学厂、耐火厂、机车厂。工厂搬迁之后,这一区域,按太原市新的城市规划,转型为新型居民社区,杏花岭区将打造北部宜居社区。






           (五)转型宜居社区

 

由于,享堂宿舍年久失修,普遍老旧,又因程家村地区邻近城区,交通较方便,于是,新职工都愿意分到程家村地区的住房,老职工观念也有很大转变,为子女改善住房的眼光也都盯向程家村。这时,程家村已正式定位为职工宿舍区,于是,厂里决策层开发新建住宅的方向也主要放在程家村地区。但生活用地已用尽,于是开始考虑对早期平房宿舍拆除改建楼房,并争取国家对困难企业的政策,变更用地性质,利用厂区部分闲置的工业用地,变更用地性质,转换成住宅用地,用于住宅开发。


98——99年,把原动能气体车间制氧站周边腾出来盖了23——25栋三栋楼。随后,又把原靠西的一排平房拆建盖了26栋约9个单元。之后,把早期1——8栋楼旁边临时建筑拆除并占用原消防队部分用地,再建27——29栋。这一时期,所建楼房最高为六层。



2003年开始,再掀住宅开发建设高潮时,程家村拆无可拆,边角地带已无可利用,只好再往厂区里推进,继续占用厂区内地块。将当时西围墙里运输公司及焦炭库及木工车间划入规划范围,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。这次决策规划建设高标准的职工住宅小区并命名:西苑小区。这次工程浩大,从2003年开始到2008年,西苑小区一期建成,共建20多栋,1200套住房。小区分区规划,有高层、有底商、有停车位,配套有绿化带及小区花园,加强了物业管理,成为新时期标准化封闭小区。2009年开始,西苑二期开工,2013年建成四栋高层住宅,层高32,共1700套,即如今的育才苑小区。


就这样,在房改政策框架下,多年来,工厂积极争取困难企业有关优惠政策、棚户区项目改造相关政策,职工住房存量与增量都有了大的改观,仅以程家村地区职工宿舍(不包括富力房产开发的商品房)占地面积看,房改以来,各个时期兴建的住宅用地约占到30万平米,是八十年代末厂区总面积的一半。其中,多种性质、各种类别的职工住宅,有公租房、集资房、经济适改用房、标准价有限产权房改房、成本价房改房等。初步估算,矿机程家村宿舍及解放路一线,西苑小区、育才苑小区等常住人口应达5000户之多。由于程家村职工宿舍多起来,且地理位置优越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,好多人打起它的主意。老职工子女依靠接班自然能分享到住房红利,有的亲戚、朋友拐弯抹角也来买房,甚至有外地客户托关系打擦边球冒名来买房。


矿机程家村宿舍区当之无愧成为第二个集中的职工聚居区。而且,随着太原市城市规划蓝图不断变成现实,随着北中环通车, 矿机路打通,矿机地铁站兴建,随着富力华庭小区全面建成,中车国际楼盘建设落实,太原市打造北部宜居社区的宏伟目标更加振奋人心。 



当然,与此相映,在不断新建的住宅小区包围下,夹杂在程家村东巷中间老旧的的程家村东社区成为新的“城中村”,该提上棚户区改造的议事日程了。


但有理由相信,程家村社区未来前景会十分美好!



昔日兵工园区,今朝宜居小区!

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家在太原系列

家在太原01:太原城,太原人

家在太原02: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

家在太原03:太原的那些老槐树,傲然风雨忆沧桑

家在太原04: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

家在太原05:太原那些“福寿安康”之地

家在太原06: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

家在太原07:怀念我的母校——回民小学东西校

家在太原08:太原有条智家巷

家在太原09:半个世纪如云烟,太原十二中记忆

家在太原10:桃园那几条巷

家在太原11:桃园一巷的那些事

家在太原12:行走五一路,寻找昔日的记忆

家在太原13:大濮府煤场散记

家在太原14: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

家在太原15: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,近半个世纪的记忆 

家在太原:桃园三巷的记忆

家在太原:傅家巷与傅山

家在太原:桃园四巷忆吃穿

家在太原:桃园路往事

家在太原:豆芽巷往事

家在太原:郭家巷往事

家在太原:那橘红色的府东街

家在太原:老军营,相知相处三十载

家在太原:记忆里的西缉虎营 

家在太原:少年的五一广场

家在太原:家住桃园三巷

家在太原:迎泽公园的记忆

家在太原: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

家在太原:我心中的解放路

家在太原:太原的夏天

家在太原:太原的醋

家在太原:梅山记忆

家在太原: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

家在太原:太原七中,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

家在太原:难忘上马街

家在太原:饮马河边

家在太原: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

家在太原:悠悠文庙上官巷

家在太原:杨家堡,都市里的村庄

家在太原:桥头街,我永远的乡愁

家在太原:家住太原五拐巷

家在太原:记忆中的上马街

家在太原:徜徉在迎泽大街上

家在太原:太原的秋天

家在太原: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

家在太原:文瀛公园话今昔

家在太原 | 青年路上,那些飘逝的青春

家在太原 |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南海子

家在太原 |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

家在太原 | 记忆中的南海子

家在太原 |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

家在太原 |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

家在太原 | 小五台,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

家在太原 | 双塔寺街的变迁

家在太原 | 大营盘,海校,师院……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

家在太原 | 张小苏:文源巷东

家在太原 |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

家在太原 | 大关帝庙往事:庙里有个小学校

家在太原 | 大关帝庙往事:庙前那条街

家在太原 |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

家在太原 | 张小苏:搬家

家在太原 | 五福庵的记忆

家在太原 |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

家在太原 | 张小苏:后花园的变迁

家在太原 | 张小苏:游园时代,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

家在太原 | 消失的湖滨会堂,心中一段美丽的梦

家在太原 | 远去的水西关

家在太原 | 张小苏:杂院杂思

家在太原 | 太原地名中的园

家在太原 | 府西街,曾经瓦房满街

家在太原 |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?

家在太原 |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

家在太原 |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

家在太原 |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

家在太原 | 消失的村庄:富民路18号

家在太原 | “后小河”与七一礼堂

家在太原 |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

家在太原 |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

家在太原 | 细数太原“马地名”

家在太原 |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 

家在太原 | 三代迎泽桥,多少人和事

家在太原 | 太原的老旧书店

家在太原 | 迎泽湖畔少年宫,几代人的儿时记忆

家在太原 |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

家在太原 |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

家在太原 | “韶九巷”名称探源

家在太原 | 四拗村——武家庄

家在太原 | 义井村的回声

家在太原 | 往事如烟典膳所

家在太原 | 寻访姑姑庵

家在太原 | 冶峪,抹不去的乡愁

家在太原 | 拥抱梅山

家在太原 | 遥想侯家巷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